寻梦和美乡村
岳西县马畈村: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9游会
冬天里的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少了夏日里的青葱绿意,多了围炉促膝的温暖。在村里的“一宅两院”民宿内,马畈村党支部书记刘伟正在向大家讲述这几年马畈村的变化,记者与游客在一旁兴致勃勃地听着。
“2023年,我们村成功入选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这是安徽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首批次确定的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刘伟侃侃而谈。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和美乡村建什么、如何建,或许马畈村的经验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因地制宜,释放土地最大效益。
畈,山谷之间的田地。马畈村处于大别山腹地,地形上“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耕地资源不仅有限,而且以冷浸田为主,土壤肥力较差,以前种水稻,“三年只能收一年的粮”。
穷则思变,马畈村也曾尝试改种其他农作物,但效果并不明显。2004年,当地成功引进了茭白种植,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像稻不是稻,叫瓜不是瓜,叶中包白笋,人人都爱它。”村民吴烈勇笑着说,“这里白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茭白甜度高,走俏得很。”
地“活”,才能村兴。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用好资源禀赋,坚持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一片片茭白田,正是马畈村村民向土地要效益的生动表达。
盘活资源,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高海拔是石关乡的地理“标签”,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夏季平均温度22摄氏度,是个“夏天喝热稀饭不淌汗的地方”,吸引省内外不少游客前来避暑。
随着石关乡“清凉经济”的火热,来马畈村的游客多了起来,村内接待能力愈发不足。为此,马畈村决定建设旅客接待酒店,可又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上犯了难。怎样破局?
当地创新探索“一宅两院”民宿项目,按照一楼住村民、二楼及以上住旅客的思路,打造“楼下村民、楼上旅客,住行分隔、互不影响”的格局,上下皆是风景。
“一宅两院”有“看头”更有“赚头”。村集体成立的安徽省一宅两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担项目运营,所得收益年终分红,其中20%分给村民,80%在扣除各类运营成本后纳入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乡村变景区,走出了民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还必须积极利用新理念、新模式,开发新功能、创造新价值,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多片联动,打造幸福“大石关”。
夏天是避暑胜地,但到了冬天,这些民宿还有用武之地吗?大别山滑雪乐园就在马畈村旁边,建成之后,填补了石关乡冬季旅游的“空档期”,自然也带火了村里民宿冬季的生意。
“大别山滑雪乐园开业当天,就有游客预订房间了,‘滑雪 住宿’优惠团购套餐,引来全国各地的网友抢购下单。”马畈村民宿管家刘文文开心地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当地依托石关乡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打造“大石关”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多个片区之间形成协作,实现产业的区域融合,培育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从而转换成整体上的竞争优势。
功以才成,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和美乡村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吸引各类人才在广袤的农村建功立业。
马畈村党支部书记刘伟曾是一家企业管理人员,搏击商海多年,具有市场化思维,为了发展“一宅两院”项目,通过召开座谈会、逐户走访宣传发动、示范带动等措施,激发了农户盘活闲置农房的积极性。
安庆市政协退休干部王伟东主动请缨,担任马畈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充分利用自身的丰富工作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刘文文是“大学生回归工程”人员之一,自从村里成立公司以后,她成为一名民宿管家。
近年来,岳西县抓住农村党组织带头人这个“关键少数”,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实施“归雁工程”,突出内选外引,拓宽来源渠道,鼓励动员在外工作人员回乡创业发展,解决村级人才储备不足问题。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为乡村振兴广聚人才,必须厚植招揽人才的“沃土”,充分激活干部选育的“源头活水”,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用才理念,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显身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立足资源禀赋、强化特色优势、聚力延链成群、优化管理机制,形成产业发展有活力、农民增收有动力、人才流入有引力的新格局,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新画卷。(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