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3年间-9游会
今日大湾村
脱贫攻坚,这个曾经的“高频热词”,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长时间了。
转眼就是3年。时光总是在人们不经意之间改变着许多。
脱贫后的农村也是这样。脱贫3年来,在守住“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之上,安徽脱贫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一倍多,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也增长了50%以上。
底线守得越牢,向上的空间越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奋斗无终点。3年后再回首,这已成难以撼动的共识。
3年前,中国打赢了一场伟大的“战争”——脱贫攻坚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此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脱贫攻坚全面胜利3年来,安徽全省上下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毫不放松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扎实推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初步统计,安徽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33.8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8.83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的11659元增至2023年的17872元。近七成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守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省着力推进监测帮扶‘五个常态化’,实现网格监测、数据比对、动态管理、精准帮扶、风险防范常态化。”省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3年来,我省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做到返贫致贫风险动态清零,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丰收“五线谱”
“三保障一安全”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指标。安徽常态化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摸排整改,切实做到动态清零。
2021年以来,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应治尽治”和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累计完成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众动态新增危房2.17万户,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省级维修养护任务18357处、5031万人次受益。
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7元,增速8.2%,这个收入水平在接受脱贫县农村住户监测调查的22个省(区、市)位列第一,脱贫县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68.3万人、人均低保补助水平为485元/月,农村特困供养人员31.52万人、人均供养水平为1009元/月,农村临时救助81981人次、城乡平均救助水平为2291.34元/人次。
增动能
在萧县圣泉镇单楼村李大楼自然村,村民房前屋后种满了果树。70岁的李建洲和老伴利用房前屋后和院内的闲置空间,栽种了十几棵枣树,还有少量石榴树和葡萄树。秋天果子成熟,香飘满院,不仅点缀了风景,还给老两口增加了收入。
“吃不完就卖,去年甜枣卖了5000元,葡萄卖了1000多元。”李建洲说。发展庭院经济,成为李大楼村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之一。当地以庭院为载体,利用院落空地、房前屋后等闲置空间,因地制宜地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庭院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增加群众收入。
为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安徽坚持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做优做活“土特产”文章、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举措,创新推广微果园、微菜园、微茶园、微花园、微药园、微养殖园、微工坊、微农庄、微超市、微电站等庭院经济“十微”模式。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储备庭院经济项目120个、投资概算9940.28万元,2023年已投入衔接资金7517.61万元、实施项目60个。
先富帮后富,共筑小康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还要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
省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安徽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聚力群众稳定增收,全面培育发展动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徽狠抓产业、就业两个关键,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持续超过国家要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升,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位居全国前列,资金项目进度始终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一号工程”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历史性转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赋予的新任务、新使命。
安徽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起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三位一体”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将全省104个县(市、区)分为先行示范区、正常推进区、持续攻坚区,分类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为加快有效衔接,安徽切实抓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和社会帮扶等主要帮扶政策衔接,全面构建形成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实现了体制机制、资金项目、产业就业、考核方式等平稳过渡和有效衔接。将2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各类资源倾斜支持。
3年来,安徽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保障重点地区投入,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培育内生发展动力。2021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衔接资金累计投入511.5亿元,其中20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19.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2.87%。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1.76万个、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07.3亿元、占比60.08%。
韩台村葡萄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徽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做好“土特产”文章,安徽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扎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大厨房”。
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830.16亿斤,已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2023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021.9亿元,同比增长15.9%;全省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值达到5951.3亿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3年,安徽把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2023年开始,每年建设200个精品示范村,建设800个省级中心村。安徽还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等务实管用方式,推行“党建 信用”,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目前,安徽共有8个县(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15个乡镇、147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