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9游会
近日,省委、省政府公开发布了《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发〔2022〕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1.《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强坚定决心。
安徽是农业大省,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达817.52亿斤,实现“十八连丰”,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产业发展再上台阶,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但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我们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加快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全面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
2.《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实施意见》是做好2022年全省“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贯彻中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起草。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如农业质量效益不高,农产品加工业短板突出,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乡村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乡村振兴中“人、地、钱”等要素支撑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实施意见》进行了相应重点部署,提出以“两强一增”为引领,抓好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三件要事,突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全面落实“四个优先”要求,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三是突出落地见效。《实施意见》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列出一批重大工程、重大举措、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做到有抓手、有载体。同时,突出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坚持跳一跳能实现,提出重点工作量化目标,力求可操作、可考核。
3.《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实施意见》共8大部分、32条,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抓好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二是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强农,推进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4.《实施意见》就“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实施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
安徽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关键要抓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将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了2022年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在推进科技强农方面,部署6项行动,提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一是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增科技特派员700名,总数达7000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二是实施种业强省建设行动,启动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做大做强种业龙头企业,支持合肥打造“种业之都”。三是实施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0个、企业品牌25个、产品品牌150个。四是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力争增长9%,达1.54万亿元。五是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行绿色种养方式,新增间种、套种、轮作等耕作面积30万亩,累计达150万亩。六是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00个,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00个、累计达1200个。
在推进机械强农方面,部署6项行动,加强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发展优势农机产品,建设区域特色农机产业集群,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增长15%以上。二是实施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编制农机需求和研制清单,加快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完成研制20项。三是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升装备能力,深化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4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四是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建设120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五是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六是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新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0个,累计超5500个。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部署4项行动,提出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一是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启动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二是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加快释放资源资产增收潜力,新增集体经济强村200个,总数达2100个,占比达13%。三是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家庭农场达19万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1万个,乡村休闲旅游年营业收入提高到900亿元。四是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综合救助标准,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次以上。
5.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是“三农”工作的三件要事,《实施意见》作出了哪些具体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是农业农村工作中三项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实施意见》对此作出了重点部署。
在粮食安全方面,安徽是全国五个商品粮净调出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今年,继续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一是稳产量。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二是提品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粮食5700万亩。三是增效益。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产粮大县全覆盖,新增稻渔综合种养88万亩,累计达610万亩。
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方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一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因意外事故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二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逐步提高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超55%。强化稳岗就业措施,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三是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做好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工作。加大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业、产业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在耕地保护方面,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推深做实田长制,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一是保数量。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二是保质量。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新建高标准农田51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0万亩。
6.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三项重点工作,《实施意见》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实施意见》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分别作出具体部署。
在乡村发展方面。按照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双招双引”,重点建设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二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5个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打造8个农业产业互联网。深入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三是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打造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体系,快递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在乡村建设方面。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求好不求快。一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及村庄清洁行动、绿化美化行动,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宜游、彰显徽风皖韵的美丽乡村。二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三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在乡村治理方面。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二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发挥“一约四会”、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开展高价彩礼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三是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加强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争创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依规、将心比心做好信访工作。
7.《实施意见》就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提出了哪些举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对此,《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扩大“三农”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9.4%,省级统筹2%市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
二是强化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推动开展农业设施、活体资产等抵押贷款业务,力争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2000人,招募1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
四是抓好农村改革。推进阜阳市颍东区、六安市裕安区、明光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三变”改革提升工程,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8.《实施意见》就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了哪些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意见》就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
一是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制定“四个优先”落实清单。继续开展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将“四个优先”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二是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五大振兴”专项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确保与所履行的职能要求相适应。
三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落实与农业农村部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协议项目化、清单化,跟踪落实重大事项。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115”工程,创建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500个示范村。组织省属国有企业结对帮扶落后乡镇,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9.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指向明确、措施具体。下一步,将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确保文件落地见效。
一是分解重点任务。《实施意见》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60项,分解到31家省直单位,作为文件附件一并印发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引导。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解读文件精神,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强工作调度。建立月分析季调度年考核工作推进机制,明确“时间表”,制定“施工图”,细化责任清单,强化闭环管理,省委农办每月调度分析,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集中调度,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是强化实绩考核。把省委一号文件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作为对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层层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