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不争地”的富民产业-9游会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31 15:33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庐江县金牛镇山南村,农民正在板栗林里喂养蛋鸡。本报通讯员 左学长 摄

题图:霍山县衡山镇一处林下石斛基地。本报记者 汤 超 摄

我省充分挖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9月,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超1250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近五分之一,预计2023年产值将超500亿元。

模式多样

林下经济遍地开花

10月25日,记者来到霍山县仁发石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石斛基地,只见林下一畦畦的石斛长势喜人。

合作社负责人徐仁发告诉记者,合作社主要从事霍山石斛、霍山黄芽的原种开发、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是集“大棚种植”“原生态种植”和“林下仿野生种植”于一体的全业态石斛生产企业,目前共种植石斛2000多亩。“我们采用‘公司 农户 基地’的形式,带动村民增收。常年固定用工350人,2022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徐仁发说。

“不与良田争地,不和草木为敌,不怕山高林深,不负山青水绿。”这四个“不”是对林下石斛产业发展的形象描述。2022年,霍山石斛种植面积1.4万亩,一产产值36亿元。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及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对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高林地综合效益、拓宽林农增收渠道,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是传统中药材主产区,林下中药材种植遍布全省,形成以石斛、黄精、天麻、茯苓为主的30余种林药发展模式。目前,全省林下经济已形成以林药为主,林菌、林粮、林菜、林花、林苗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林下养殖种类也逐渐多样,实现了林鸡、林鸭、林鹅等林禽模式和林猪、林牛、林羊等林畜模式,以及林蜂、林鱼等林特模式多样化发展。

据了解,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1处、森林康养基地4处,林下经济类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培育林下经济类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8个,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9个。霍山石斛、亳州白芍、九华黄精、旌德灵芝等一批林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拓展链条

做强精深加工

在霍山县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产业园生产线上,石斛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加工工序,被制作成石斛酒、石斛饮品等产品。

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该园区于今年5月投产使用,目前入驻单位9家,设备投入达8000余万元,主要从事霍山石斛、灵芝等林下经济产品研究、开发及生产。现阶段研发的产品主要有米斛酒、霍山石斛口服饮品、霍山石斛冻干破壁粉、霍山石斛饮料、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灵芝胶囊等深加工产品,预计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近亿元。

近年来,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在经营品种、发展模式、技术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突出地域特色。亳州市立足“中华药都”品牌,重点开展林下种植白芍、白术、白芷等中药材,面积达23万亩;池州市重点发展黄精产业,林下仿野生种植黄精5万余亩,培育种苗繁育、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等企业120余家,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旌德县深耕灵芝产业链,开发出110多种灵芝产品。

各地还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模式,辐射带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最大限度挖掘林下经济富民惠民功能。据统计,2022年全省从事林下经济的专业合作社2400余个,合作社人数15万余人,带动林农200余万人,林农从事林下经济年均增收5700多元。

“虽然我省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精深加工占比不高,产供销衔接不紧密,林产品品牌不强等问题。”皖西学院副教授邓辉认为,在加工环节,全省涉林企业大多是种植企业,专业从事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不多,并且林业加工企业规模小,存在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产品单一等问题;在销售环节,林农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联结机制不稳定。大部分还处于靠天吃饭、单打独斗阶段,种植加工存在盲目性,造成产品结构性过剩,农民产品滞销;品牌打造不够,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却没有多少。

邓辉表示,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发展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逐步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品种类丰富、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林下经济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多渠道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林下经济走原料基地化、产品品牌化、产能高效率的新型发展道路。

政策扶持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为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

今年我省印发《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3大目标、10项重点任务,重点发展林药、林菌和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超过1350万亩,总产值超过650亿元,其中林下种养业利用林地面积超过550万亩,产值超过240亿元;力争到2027年,总产值超过750亿元。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引导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找准定位、体现特色,沿淮淮北地区重点发展林药、林蔬、林果等;江淮之间重点发展林苗、林花和生态旅游休闲等;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重点发展林药、林菌、林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等。把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科学选择林下经济品种和栽培方法,防控水土流失,严禁破坏生态环境。

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将重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超过50个、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基地超过70个、林下经济类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超过30个。重点将石斛、黄精、灵芝、西洋参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影响力的林下经济产品打造成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特色品牌,促进林下经济产品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林下经济类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90个。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打出“生态牌”,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建设。(汤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