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农业盛会的“流量密码”-9游会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6 19:33 浏览次数: 字体:【    】

汇集全省乃至全国的名特优农产品,让你“足不出展”大饱口福。10月13日,2023合肥农交会开幕首日,人群熙熙攘攘,交谈声此起彼伏。作为安徽农业界的头号盛会,合肥农交会的高人气持续多年,它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10月13日,合肥展厅的瓜果蔬菜吸引了市民目光。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名特优农产品集中展示

在主展馆,专程赶来的合肥市民刘先生收获颇丰,香菇、粉丝、蜂蜜……他笑着说,他是合肥农交会的常客,每年都来,“这里不仅农产品种类多,而且展出的都是各地的精品,很值得逛。”

每年合肥农交会,全省各市纷纷端出“拿手好菜”招待四方来客。

在主展馆铜陵展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枞阳媒鸭”,整齐码放在桌前。这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鸭子有何不同?展位负责人姚文良用手在包装袋上比划了一下大小说:“枞阳媒鸭是野鸭驯化而来,个头偏小,成年鸭只有1公斤左右。”他又拿起宣传单页介绍道:“媒鸭公鸭的头部为绿色,因此有时又叫它‘绿头鸭’。这种鸭子皮下脂肪少,口感细腻。”

本届合肥农交会,铜陵展出18大类80多个品种产品,既有铜陵白姜、凤丹、白荡湖大闸蟹、枞阳媒鸭等地标产品,也有枞阳白茶、枞阳香肠、胡氏茶干等本地特色产品,大部分都获得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市民在亳州展厅选购花草茶。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一些小众农产品,也能在合肥农交会上觅得踪影。

在主展馆安庆市展区,碗钵里盛放的棕红色大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红米,作为杂粮食用很受欢迎,米粒天然呈棕红色,口感上偏粗糙。”展区负责人王发武说,红米深受健身减肥人群的喜爱。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去年,安庆市宜秀区特色小红稻产业年产量约5.5万吨,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约8400户,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本届合肥农交会报名参展参会客商2万多人、参展产品3万多种。产品丰富,特色优质,正是合肥农交会的吸引力所在。

合作交流平台效应放大

“俄罗斯红肠,看一看嘞”“这是正宗潮汕牛肉丸”“来自新疆的皮亚曼甜石榴,保证甜”……省外馆里,吆喝声不断,各种方言在此汇集。

“开放”是解读合肥农交会的重要关键词。

办展,就是要通过集聚人才、科技、资本、信息等要素,促进全产业链、全领域、全要素与各类主体互动交流。本届合肥农交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组团参与,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客商云集,参展参会企业众多。

在2023合肥农交会现场,外国外交官品尝我省企业生产的米乳饮品。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在安徽援疆展区,动人的新疆歌舞点燃全场,鲜榨的石榴汁甘甜如蜜。“这是我们皮山县种植的皮亚曼甜石榴,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果大、皮薄、汁多、核软。”新疆皮山县政府副县长莫海龙说,希望借此次展会契机,让更多皮山县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重庆展区,红彤彤的火锅底料、热辣辣的重庆小面,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吉林展区,木耳、香菇等山珍销售火热;在广东展区,陈皮茶、牛肉丸,尽显“老广风味”……合肥农交会搭建起开放交流的桥梁,不仅让食客有机会购买品尝到地道好物,也点燃了农业领域碰撞交流的星火。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合肥农交会举办多年,业内认可度越来越高,作为交流合作平台的效用正不断放大,相信今年将促成更多合作。”

产业发展带来“虹吸效应”

在今年合肥农交会的开幕式上,又一批新项目签约。

借助合肥农交会平台,各地共招商项目891个,总投资金额2079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12.3%。其中,33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386.4亿元。

合肥农交会的“流量密码”何在?从深层次看,是安徽农业强省建设步伐加快,产生了“虹吸效应”。

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我省正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今年前三季度,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563亿元,同比增长8.3%。预计全年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2万亿元。

——产业发展更加绿色生态。今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95个,全省有效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6480个。

——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晓麦国际、皇氏集团、中裕食品、惠发食品等头部企业来皖投资兴业,一批绿色食品项目签约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1404个,投资总额2903.42亿元。

今年的合肥农交会以“生态·品牌·开放·创新”为主题,以“展示成就、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除展示展销外,还将积极打造“双招双引”工作平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再上新台阶。

人来人往,是“流量”,也是机遇。办一场盛会,兴一方产业,安徽厚积薄发,勇毅前行。(彭园园